防晒霜真的能防晒吗?
“涂了防晒霜怎么还是晒黑啦”“阴天是不是就不用涂防晒啦”,诸如此类的疑惑,让不少人对防晒霜的实际效果打上了问号。实际上,防晒霜堪称对抗紫外线伤害的关键防线,只不过要选对产品,并且用对方法。要是使用方式不对,确实容易出现“防晒好像没起作用”的错觉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所接触到的紫外线主要分为UVA和UVB两种类型。其中,UVA的穿透力相当强,它能够深入到皮肤的真皮层,进而导致肌肤出现皱纹,变得松弛;而UVB则会对皮肤的表皮层发起“攻击”,引发皮肤晒红、变黑。
在市面上,防晒霜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抵御紫外线的伤害:物理防晒类产品含有二氧化钛、氧化锌等矿物成分,这些成分可以直接将紫外线反射出去,其性质温和、稳定性高,很适合敏感肌肤人群以及儿童使用;化学防晒类产品依靠阿伏苯宗等有机成分,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,质地较为轻薄,比较适合日常通勤时使用。
防晒霜的防护效果通过标识便能一目了然。SPF值用来衡量防晒霜对UVB的防护能力,例如,SPF30的防晒霜能够阻挡大约97%的UVB,SPF50+的则能将阻挡率提升至98%以上。不过,当SPF值超过50之后,防护能力的提升幅度就微乎其微了。
PA值体现的是防晒霜对UVA的防护能力,“+”号数量越多,防护效果越好,像PA+++的防晒霜,能够将晒黑时间延缓8倍以上,日常通勤的话,选择SPF30+、PA+++的防晒霜就足够了;要是长时间待在户外,那就需要将防晒指数升级到SPF50+。
不少人感觉防晒没效果,根本原因在于陷入了使用误区。最常见的就是用量不足,按照国家标准,每平方厘米的皮肤需要涂抹2毫克防晒霜。以面部为例,使用霜状防晒霜大约需要1元硬币大小的量,若是乳液质地的防晒霜,则需要2枚硬币大小的量,用量不足的话,防晒霜的防护能力就会大打折扣。
正确使用防晒霜,长期坚持下来,效果就会逐渐显现。有实际测试表明,坚持十年防晒的人群,其肤色均匀度比不防晒的人高出2个色号,皮肤紧致度也明显更胜一筹。
这是因为防晒霜能够持续阻挡紫外线对胶原蛋白的破坏,减少色素沉着,同时还能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,降低皮肤出现干燥、泛红等问题的风险。
对于儿童和敏感肌人群来说,选对防晒产品尤为重要:6个月以上的婴儿适合使用SPF20-30的物理防晒产品;敏感肌人群则应该挑选无酒精、无香精的氧化锌配方防晒产品。
总的来说,防晒霜确实能够有效防晒,其防晒效果取决于科学合理的选择与使用,防晒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“战斗”,每一步都做到位,才能让肌肤始终保持年轻健康的状态,这也是对抗光老化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。